保健食品範圍及功效

瀏覽:258      發佈時間:2012-08-21 20:26:50 Share |

 保健食品的認識中國人是具有悠久「食」文化與藝術的民族,除講究食的風味、色澤與口味外,更注重食的健康。台灣生活不富裕的早期,有所謂冬令進補、生產後之麻油雞、以及平日以「粗茶淡飯做口號」,又告訴孩子「青菜豆腐保平安」,在在顯示國人在食方面的保健方式。曾幾何時,西風東漸,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生活水準提升,漢堡牛排取代粗茶淡飯,大魚大肉代替青菜豆腐,精緻加工食品無法提供良好膳食纖維,以致國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不斷攀升。

近十幾年來,營養學家及倡導保健之有識之士又開始告訴民眾要吃的健康,使得保健食品開始被重視,也才有今日台灣食品業界及中、西醫藥界對保健產品之開發及推廣。邁入 21 世紀以後,人們對食品的需求已經從基本的飽足功能提升到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因此保健食品已是食品產業的當紅炸子雞,亦成為世界性的訴求主流。

保健食品的定義與範圍

保健食品顧名思義係指含有特定成分並具調節生理機能或可發揮保健功效之食品;因此,保健食品範圍包括了經衛生署認證之 健康食品、機能性食品、膳食補充食品、健康補助食品、特殊營養食品等。因此除了衛生署認證的「健康食品」外,凡具有特殊機能的「機能性食品」如運動飲料;補充營養素的「膳食補充品」如綜合維他命;可供營養補給、維持健康狀況或養生的「健康補助食品」,如樟芝與靈芝產品;及因應特殊生理狀況的特殊需求之「特殊營養食品」,如減肥代餐食品等均屬之。因此,所謂保健食品不僅限於通過衛生署認證的「健康食品」,只要具有保健或機能性訴求者均稱之。

大家一談到保健食品就自然而然想到膠囊、放眼市場,具保健或機能性概念且以傳統食品方式呈現的產品已開始慢慢嶄露頭角,如即沖即食大燕麥片、可調節血脂的食用油、可預防蛀牙的口香糖等,除了受到消費者歡迎外,其附加價值也隨之提高了。

世界性的潮流

根據 Nutrition Business Journal 在 2005 年的推估,全球機能性食品市場約有 770 億美元,其中美國佔 34 %、歐洲佔 32 %、日本佔 25 %,各個地區的消費者習性不同、法規環境不同,甚至各地區暢銷的產品型態及所使用的原料素材也大相逕庭。例如美國因為肥胖人口多,因此具心臟健康及減重等機能性食品蔚為流行,熱門素材為維他命、礦物質及植物萃取物等;在歐洲,有關免疫及消化的議題發燒,以益生菌及膳食纖維作為素材的產品最受歡迎;日本流行的保健功效亦以免疫及消化為主,以藻菌類、膳食纖維或特定蛋白質則是主要熱門保健素材等。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區保健食品的產品型態已漸漸脫離傳統的膠囊、錠狀食品,而朝向傳統食品型態如點心棒 (Snack Bar) 、乳品或飲料等。

保健食品在各國、各地區所用的名稱或管理方式均不同,類似我國經衛生署認證的「健康食品」,在中國大陸經衛生部認證者稱為「保健食品」,目前核准的保健食品已超過 5000 項;在日本經厚生省認證者稱為「特定保健用食品」,但比較特殊的是日本目前採雙軌制,可以個別產品認證,也可透過符合規格基準的管道取得認證,目前約有 600 項產品。但是,在美國或歐洲並未對個別的保健食品進行認證,在美國稱為「膳食補充品 (Dietary Supplement) 」;在歐洲稱為「食品補充品 (Food Supplement) 」。

西方國家和東方國家對保健食品的管理最主要的不同的在於歐美國家要求只要在標示上提到該食品與健康的關係均列入管理。

國內現況隨著國內健康意識的提升,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保健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證明部分保健食品的功效性,再加上近年來 SARS 事件及禽流感事件,讓消費者體認到保健食品的重要性,皆使得國內保健食品愈趨蓬勃發展。

國內保健食品市場的產品項目早已跨越藥品型態的膠囊錠狀食品的藩籬,越來越多樣化了,依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的推估,目前國內保健食品的產值已達新台幣 340 億元,其相關產品包括:優酪乳、雞精、靈芝、鱉抽出物、穀類相關產品、羊奶粉 / 片、乳酸菌 / 腸道益生菌類、草本複方茶包類、巴西蘑菇、魚油、膠原蛋白、冬蟲夏草、葡萄糖胺、燕窩、綠藻、草本複方類 ( 非茶包 ) 、人參、魚肝油、纖維性食品、甲殼素、綜合植物蔬果萃取物、鈣、蜂膠、樟芝、果寡糖、藍藻、寡醣類產品等。

由於保健食品的多樣性,茲將從原料、製造廠商及市場等面向,來討論目前國內保健食品的現況:

一、原料

保健食品原料琳瑯滿目,舉凡動物、植物或微生物來源等均可作為保健食品的原料,像是非常熱門的魚油、膠原蛋白或甲殼素等均來自動物;像是優酪乳或紅麴產品則是從微生物發酵或其代謝產物;植物來源的保健食品則更是普遍,如茄紅素、花青素等。

國內大部分保健食品原料以進口為主,初級農產品如藥食兩用的枸杞或黃耆皆來自中國大陸,國內保健食品業者也進口半成品原料,例如膠原蛋白粉末在國內進行後段加工,這類萃取物原料則大部分來自日本或歐美。

黃豆製品可說是國人喜愛之主要產品之一,自古以來豆漿、豆腐或豆乾等均是國人主食或點心,目前科學數據證明大豆中營養及保健功能如大豆異黃酮、大豆卵磷脂、大豆膳食纖維受肯定的,雖然黃豆尚須仰賴進口,但黃豆製品在保健食品的應用仍值得國人進一步開發及利用。

乳酸菌素材近來也非常受到歡迎,除了眾所皆知調整腸胃到的功能外,很多的科學文獻證實有些乳酸菌具有抗過敏或抗菌等其他保健功效,使得乳酸菌素材的應用越來越寬廣,國內業者也開始投入乳酸菌素材的生產,除了多樣化乳酸菌菌種的研發外,乳酸菌代謝物最為保健素材的應用也是最近的發燒話題之一。

二、製造廠商

國內的保健食品以膠囊或錠狀食品為主,國內的製造型態以具打錠或沖膠囊能力的西藥業者或打錠代工廠為主,而其原料來源大部分為由國外進口的保健食品萃取粉末,然而因為原料仰賴進口,這種生產型態的附加價值並不高。由於近幾年來漢方植物萃取物廣受歡迎,又由於國內的科學中藥受到健保給付等種種限制,使得中藥製造業者亦轉而投入以中藥理論為基礎的複方保健食品生產,受到消費者的高度青睞,例如茶包。保健食品畢竟是「食品」,因此傳統的食品業者自然不能缺席,具保健或機能性概念的食品市場接受度愈來愈高,像幾年前愛之味的鮮採番茄汁或油切綠茶就是傳統食品業者投入保健食品的代表作。保健食品的趨勢必然朝著食品型態的方向發展,這意味著只要投入保健食品的研發,再原來的食品型態上加入保健或機能的因子,傳統食品業者鹹魚翻身之日不遠矣。

三、市場

國內保健食品的市場規模不斷成長,市面上的產品琳瑯滿目,進口產品和國產產品比例大約為 6:4 。銷售通路可分為直銷與傳統架售兩大部分,直銷通路以往為保健食品銷售的主流,除了多層次傳銷的方式之外,電台和電視購物的銷售亦不容小覷。近年來保健食品在傳統架售通路上開疆闢土屢獲捷報,不管是大型賣場、連鎖通路如超級市場、超商或藥妝店均可看到保健食品的專櫃,其主力產品包括雞精、膠囊錠狀食品、穀粉等。此外,醫院、診所、或 有機食品 店也成為保健食品銷售的通路之一,且由於這類通路有專人進行解說或介紹,其銷售成果亦很可觀。

未來展望

保健食品之所以與傳統食品有所區隔,繫於其能發揮特定的機能或功效,然而特定的機能與功效必須建立在明確的科學證據上,除了以體外或體內功效評估等實驗來驗證該產品的效果外,保健食品中真正提供其特定功效的有效成分或指標性成分,也可以被檢測確認,並作為保健食品製造過程的品質指標。另一方面,保健食品在人體內的代謝與吸收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因此也將透過蛋白基因體學或營養基因學來了解保健食品的成份如何增進健康。

根據美國 IFT 專家群在「保健機能性食品的發展與契機 (Functional Food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一文中所提到,我們可以從透過以下方式包括從改變食品本身、法規及市場銷售等方面來發展機能性保健食品:

1. 修改現行評估機能性食品功效及安全性的程序,以確保機能性保健食品擁有合理的科學依據。

2. 更切實際的管理監督。目前的專業術語及管理架構,不足以滿足機能性保健食品的所有範圍,這些專業術語及管理架構需要修改。

3. 政府應投資更多的機能性保健食品基礎及應用研究,包括確認機能性保健食品在科學標準上的功效及安全性。

4. 利用獎勵的方式去鼓勵食品業者進行機能性保健食品發展。

國內保健食品發展如火如荼,國外保健食品亦大量進口,造成國內保健食品產業環境競爭激烈,因此保健食品已被列為行政院「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重點發展項目之一。經濟部工業局於 92 年度訂定「保健機能性食品產業發展策略與措施」作為國內保健食品產業的發展依據,其發展策略包括協調相關法規鬆綁、著重發展本土或漢方特色的保健食品或原料、全面提升產品品質、提昇產業技術水準、鼓勵拓展外銷、協助建立檢測驗證體系、建構異業結盟之架構、建立諮詢窗口、促進國內投資。

保健食品雖被列為一般性食品,但與一般食品不同的是,它含有某些對於人體健康或疾病預防具有效果的成份,但其效果需有其科學研究報告其至有醫學臨床依據的。保健食品對人體生理雖然有些影響,但是一般來講這種影響是緩和的,較少呈現副作用,它不像「藥品」生病吃療效見效,病好了就要盡快停藥。所以,因藥品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如果你想用保健食品來養生保健,應該是依照產品所建議的量長時間、有耐心、不間斷的服用,才能感覺到它漸漸改善身體狀況的效果,不可能神奇如坊間有些誇大其實的宣稱:「治百病」、「立即見效」、「療效明顯」等字樣。

機能性保健食品 (Functional Food): 學術界將「健康食品( Health Foods ) 則定義「機能性食品( Functional Foods )」、「計畫性食品( Designer Foods )」等字詞,冀望精準地描繪出口服物品的保健特性。就醫學界的角度而言,如何確保「特別用途食品( Foods for Special Dietary Use )」、「病患專用食品 Medical Foods 」不被濫用是專業醫事人員最關心的重點。使用經驗悠久的「藥草及藥用植物( Herbs and Botanicals )」、絕不造成生態負擔的「有機食品( Organic Foods )」、與二十世紀生物科技產物的「科技食品( Novel Foods )」也因為能夠提供保健功效之故而被列入討論名單。而所謂 " 機能性保健食品 " 具有預防、改善疾病、延緩老化等功效,不妨借助這些有科學根據的保健食品,讓您簡單吃出健康!

為什麼要吃保健食品?

日常的飲食未能滿足營養方面的各種需求許多人認為,只要飲食均衡,便能吸收足夠的營養,無須進食保健食物。這想法是正確的,但在現今社會實踐時,卻遇有問題。首先,是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許多人或會認為,現在的雞肉沒有以前那麼鮮嫩、菜也沒有那麼美味。原因很簡單,生產商為求取得最佳的利益,採用另類的飼養/種殖方法,使用農藥、化學劑等,務求大量生產,同時令產品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推出市場發售。食物的營養價值會否因而大打折扣,實在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近年出現不少食物事故,影響世界各地,例如英國及歐洲多國的瘋牛症、在香港,有豬農用哮喘藥餵飼豬隻,以求增加瘦肉的產量。美國的葡萄種植工人曾呼籲其他人不要吃葡萄,因為農藥使用過量。另外,現代的生活方式也難令我們從日常飲食中吸收足夠的營養。上班一族為了要應付繁忙緊張的工作,三餐往往出外解決,吃的是快餐式的食物,高脂低纖,談不上什麼營養價值。對很多人來說,花時間在廚房煮湯、炒菜,是一種奢侈,他們寧可吃得簡單些,多點時間休息作樂。

人的健康狀態有不同的階段:健康、疾病潛伏期、生病、病癒康復期。健康時,日常食物中或已能提供足夠的營養;生病時,要吃的是藥物,保健食品或許效力較慢;不過在疾病潛伏期間,若能多吃些增強免疫力的食物,或能避免發病,即使發病,亦將病情減輕;在病癒康復期,保健食品有助加快恢復體力。

如何選擇保健食品?

醫學研究證實,某些食品的確有助預防或改善下列疾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病變、肥胖、過敏、癌症、老化、免疫性疾病、胃腸功能失調、以及神經系統的病變等。問題是,應如何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不致花費金錢,非但得不到預期保健效益,可能還有損健康。

原則一:了解個人體質及需要

在選購保健食品時,必須弄清希望該食品在哪些方面對自己有幫助。舉例來說,如果你工作上經常要出外應酬,飲酒吸煙 ( 即做是二手煙 ) 在所難免,那麼你該吃些具有強肝、護肝功效的保健食品。如果你家族有高血壓遺傳,而你又偏肥,應吃些吸脂、去脂、調節血壓的保健食品。不要一聽到親朋好友說吃了某種產品變得更健康,就盲目跟隨。適合他們的保健食品,不一定也適合你。為兒童選購保健食品,更應小心,原因是他們發育尚未完成,有些產品並不適合他們服用。孕婦、慢性病患者在選購保健食物時,亦應特別小心,最好徵詢醫生、治療師等專家的意見。

原則二:不要相信有「仙藥神丹」

一些產品的銷售商為求增加產品的銷量,將產品吹噓為萬靈神藥,適合任何體質人士,能治理任何毛病,甚至幾乎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不要相信這些誇張的言論和宣傳廣告。最好客觀地認識產品的功效。許多產品無疑有助預防疾病或減輕病情,不過一但得了病,治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或許不能只靠吃些保健食品便可以痊癒。

原則三:給保健食品一些時間

現代人講求效率,花錢買了保健食品,希望一下子可以看見成效。若果感受不到明顯的改善,就馬上不再服用,或轉而購買另一類產品。其實,身體的改善是需要時間的,不能一蹴即就。另外,許多產品都會出現一種所謂的好轉反應,例如服用初期樟芝會可能腹瀉、頭暈、出疹等,是適應期身體的正常反應。當然,若進食一段時間仍感不適,可能該保健食品根本不適合你。

原則四:慎選誠實商家

選購產品時,要留心標籤包裝上的資料,有否列明產品的原料成分、生產方法、適用範圍、服用方式、注意事項、保存日期等。這是負責任的生產商應提供的資料。 樟芝納豆天麻保健食品>>>參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