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教學的模式轉換

瀏覽:281      發佈時間:2012-08-09 20:42:49 Share |

 瑜珈教學先從暖身開始就一路保持專注放鬆到底,所以也特別設計了呼吸與動作必須配合好的暖身動作。在瑜珈教學時,腦袋專注在身體上,感官要打開全神貫注全身,不是只有幾處,是全身都要看好。動作做不好也沒關係,除非手腳擺錯,不然不太調整學員姿勢,一般人動作做不好是理所當然,我看動作在於其能不能有鍛鍊效果,而不是身體有沒有到位?夠不夠漂亮?只要有效果,差一點甚至差很多也沒關係。到不到位這要慢慢去練。以前曾經有一段時間,瑜珈被誤認為是菁英運動,也就是天生柔軟度很好的人才會去練,這是錯誤的。瑜珈是復健運動,需要復健的意思就是身體不夠好,不夠好柔軟度當然差。很多練瑜珈的被強迫在短時間內要她做到某個標準,導致受傷或興致大減。殊不知那叫做破壞身體,是運動員為了比賽、舞蹈家特技演員為了表演不得已要做的,練瑜珈不該這樣。真的練久了,不必調整自己也會知道該怎樣。 

藉由瑜珈教學經驗作為上述知識創新理論的驗證,透過此種方法的分析,釐清教學經驗中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互動而產生的新知,以下先針對瑜珈教學作簡單的介紹,進而再以知識轉換模式進行瑜珈教學之分析。 
瑜珈,是一種藉由呼吸吐納配合不同體位法的訓練,以自己的身體做為途徑,透過身體的肢體動作,專注意識於每一個動作,進而創造內在能量,幫助心靈的平靜,試圖連結最深層的自我;因此,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心靈的體驗、身體的訓練,透過這樣的運動連結身體與心靈,最終期望能達到身、心、靈結合的完美境界。在臺灣,由傳統瑜珈衍生出來的派別有許多,舉凡瑜珈提斯、球瑜珈、笑瑜珈、輕瑜珈…等,而筆者所學習的瑜珈也並非傳統瑜珈,而是「舞動瑜珈提斯」。「舞動瑜珈提斯」雖然以不同體位法訓練為主要核心,但也著重於以優美的舞蹈將瑜珈與皮拉提斯串連起來,將東方著重伸展及柔軟度的瑜珈與西方強調核心肌群訓練的皮拉提斯融合,結合其優點並互相彌補不足之處;而舞蹈串連的目的則是為了增加傳統瑜珈體位法中動作與動作之間單一變化的趣味性,期望在不失原始意義及最終目標的狀況之下,讓學習者感覺新鮮、有趣、有效又多樣化。然而,不論是哪一種瑜珈,只要其出發點是美善的、是安全的、是能夠促進健康的,那這些由於不同觀點而發展出來的瑜珈當然可以依個人的喜好去選擇。

由以上的介紹可知,瑜珈教學除了以各種體位法的動作正確性作為基礎,清楚、明確的口頭指令與意象引導皆為教學的關鍵;此外,課程設計的安全性、流暢度也是必須考量的部分。對於一位瑜珈教學者而言,身體性運動的教學不僅牽涉到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初次由被瑜珈教學者轉換到瑜珈教學者的角色時,更是實踐知識轉換模式的最佳體驗。